翟明国从书柜里翻了翻,捡出两块小石头向记者展示说,这一块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另一块花花绿绿的看上去与前一块完全不同,可最初两块石头的成分、质地可以说几乎是一样的这就是地质学中的变质作用。
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翟明国一直围绕着中国华北地区开展地质考查和研究,如今每年仍会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在野外工作。“今年去了山西、河北等地区,最近一次还去了朝鲜,朝鲜地块与华北地块有一定的可比性,我们也在做一些国际性的比较研究。”
“我也并不是经常在办公室。”身兼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岩石学报”主编等数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除了室内科研和野外考查工作,每年还要参加许多重要的会议,难得有个清闲。“有时老朋友邀请参加聚会,我都经常没时间参加,其实我何尝不想去啊尊龙官方网站注册。”翟明国心生感慨。
但提起他所热爱的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下称前寒武纪地质学),翟明国娓娓而谈,他30多年的地质学之路,就如其身后的“变质地质图”一样精彩。
前寒武纪是地球最为漫长的一段历史。地球普遍被认为有46亿年历史,其中距今5.4亿年左右开始出现大量生物,那之后的时段被称为显生宙。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就是显生宙之前40多亿年的地球地质。地球大陆的80%~90%是在前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因此解读前寒武纪时期的地质历史,对认识、利用和保护地球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翟明国看来,“前寒武纪地质学可以说是地质学的基础之基础。”
翟明国对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华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华北地区具有地质历史古老、岩石类型复杂、构造演化类型多样等特点,因而值得重点研究。”翟明国说。
华北地区有约3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面积,有超过38亿年地质“年龄”的古陆块,也是中国境内保存较好的古陆块。此外,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复杂,岩石类型多样,使其在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中极具特点。这些,足以让像翟明国一样的地质学家对华北地区的兴趣历三十年而不衰。
自从踏上对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之路以来,翟明国几乎走遍了华北地区。三十年来每年至少要花三四个月时间在野外考察上,他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以及世界上不少地方,但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华北地区。
通过长期的研究,翟明国在华北发现了古老高压麻粒岩-退变榴辉岩变质地体,这对于理解地壳的早期形成和板块构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对华北条带状铁建造的时代与构造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早前寒武纪的地质环境、大气和海洋的氧化状态方面,翟明国亦有自己新的看法。
此外翟明国还建立了华北早前寒武纪下地壳剖面,提出华北东部大部分下地壳在中生代被置换,并引发了大规模金矿成矿作用;通过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重大事件的厘定,翟明国提出了华北早前寒武纪陆壳经历了由垂直到横向转变的三阶段构造模式。
经过翟明国等中国地质学家的努力,目前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与世界同步,其中在早期陆壳形成演化、太古/远古界限变质作用对早期构造机制的指示等领域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谈到这些成就,翟明国总是将其归之于集体的力量。“科研需要集体的力量,单打独斗是难以出成果的。”翟明国说。
“但应该承认尊龙官方网站注册,这门学科在国外的研究历史更长,有很多研究时间长达百余年的经典研究地区,例如南非、北美、巴西、西格陵兰等,这是中国目前难以比拟的,因此必须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在成绩背后,翟明国对中外在前寒武纪地质学领域的差距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地质学家针对前寒武纪地质学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在25亿年前左右,即太古宙和远古宙的分界时段,这一时期的地质事件到底有何指示意义?早期生命与早期地球的关系如何?早期地球环境是如何突变的?诸如此类的重大前寒武纪地质学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都十分有限,而这些也是翟明国下一阶段的攻关目标。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前寒武纪地质学曾是中国的热点学科。而如今,却不可同日而语。谈及此,翟明国也颇有些无奈。
“这首先和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紧密相关。”他说。繁华不再、日趋冷落是包括前寒武纪地质学在内的基础学科普遍遭遇的困境,非短期内可以改变尊龙官方网站注册。因为基础学科研究需要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难以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可发表的论文等显性成果指标。因此,为了个人前途,难免有许多人会选择容易出成果的学科,这就造成了学科之间的“冷热不均”。
前寒武纪地质学在国内遭受“冷落”,也与国家需求的转变有关。“文革”后,中国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富铁会战”。数据显示,全球70%~80%的铁矿富存于前寒武纪地层中,在中国,这一比例则高达80%~90%。“富铁会战是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学最兴盛的时期,当时90%以上研究地质学的人都在参与会战。”翟明国也是当年“会战”的亲身参与者之一尊龙官方网站注册,对此记忆犹新。可是等“会战”结束,胜景也随即不再。
“但前寒武纪地质学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地基式学科。”翟明国说,不能因为没有以前繁荣,就断定这一学科不再被需要。
当前的研究队伍还不够合理,年轻研究人员缺乏晋升空间,因而导致人才流失,翟明国认为这也是造成学科受冷落的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队伍中,人员断档,编制臃肿,许多年轻科研人员缺乏进阶的机会,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
不过,现在随着研究机构的内部变动、招生和考评机制的改革,这一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
小时候,翟明国喜欢观察兔子、小鸟等各种小动物,立志研究生物;后来受家庭影响,他又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6年,随着“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高中毕业的他被下放到新疆军马场放马。1973年他抓住机会考入了西北大学地质系岩石矿物专业,从此便与地质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许多青年大学生对地质学缺乏兴趣、地质学专业受冷遇的现状,翟明国认为青少年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导向的影响。社会、媒体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从事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事业。
翟明国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队伍中来,也非常乐意做年轻人进步的“铺路石”。“管理上宽松,学问上严谨。”这是翟明国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十字箴言。
目前翟明国带着包括博士在内的10名学生。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坚持每年至少带自己的学生外出考察一次。只要学生有事相商,他定会抽出时间,和学生当面交谈,解答迷惑,解决问题。
在翟明国的求学生涯中,有两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最深。一位是西北大学的张尔道老师,他学问踏实、乐教善教,经常带翟明国外出考察并亲自指点,使其真正培养了对地质学的浓厚兴趣。另一位则是翟明国的研究生导师赵宗溥教授,这位老教授不囿前说敢于创新的学风,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品质,翟明国至今仍非常敬佩。
他还提倡独立思考,常存疑问,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形成研究成果。他认为,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才是个能做学问的好学生。
有些人抱怨,科学家一旦身居高位,就会被各种行政事务纠缠,无暇于科研。翟明国却有自己的看法。
现在翟明国身兼多职,经常要参加诸如科学政策研讨、战略规划、项目评审等事务, “但凡事要辩证地看待。这些事情确实占去了不少时间,但这些事情涉及科学事业的长远发展,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必要保证。积极为国家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也是每位科学家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
除了积极参与科研规划,翟明国还认为致力于科普也是科学家应尽的社会责任。翟明国十分热衷于科普。去年年底,翟明国还受邀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首都科技讲堂”作了题为《解读46亿岁的地球》的科普报告。“像首都科技讲堂这类活动,即使事情再多,我也是要去的。”
每年,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院所都会组织开放日活动,翟明国都很关注,每一年的“地球日”活动他都主动申请参加。此外,翟明国也经常受邀到大学里与青年学子近距离交流,勉励他们勇攀科学高峰。
但是对地质学科普方面存在的问题,翟明国认为:“在美国小学,学生的课后作业是制作岩石标本,而反观国内的孩子,他们此时却正忙于各种奥赛。”他呼吁地质学科普应该“从小学教材做起”。
另外,翟明国在参加“首都科技讲堂”时发现,讲堂的听众大多是退休人员,只有少量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主动前来的青少年更是凤毛麟角。青少年对科学缺乏兴趣令他忧心。
翟明国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科学家应该承担起责任。提起“责任”,翟明国不但对科学家参与科普寄予厚望,而且也将继续身体力行。■表厂扁嘴钳辫状河标本采集绿溪谷乐园标称电容标高绿太阳生态旅游度假区边柱标记